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,将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,强化科普理论研究,促进跨界交流,推动融合发展,加强舆论引导,集智汇力,建言献策,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。今天我们推出对科普中国智库专家郑永和的采访,听他讲述科普和教育如何“同频共振”。
科技进步一直在不断推进教育进步,科技创新不断促进教育发展。您之前谈到过,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科学基础研究,促进智能教育的创新发展。您认为技术进步将给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?
科技进步一直在不断推进教育进步,科技创新不断促进教育发展。您之前谈到过,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科学基础研究,促进智能教育的创新发展。您认为技术进步将给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?
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时代性,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,使得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变化。过去我们一些信息技术产品的主体是体现为工具性质,而现在因为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的融合,使得我们现在的教育过程和信息融合到一起,这赋予了教育发展新的动能,所以信息技术变成了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其实科学普及也是一种社会教育。科学教育中对科学本质的理解,对于科学知识、科学方法、科学思想的掌握是一种比较系统的部署。科普不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安排,而是更加强调在某一些专题上,在具备一定实践性或探索经验之后,来激发学生的兴趣,提升他们对科学的爱好。因此科学普及背后的逻辑事实上还是一个教育的逻辑,就是怎么样能够使得这个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激发,从而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,然后养成对于科学的兴趣。
好奇心是人的天性,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,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,掌握科学方法,从而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,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呢?
好奇心是人的天性,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,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,掌握科学方法,从而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,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呢?
这是全社会极其关注的问题,面向当前的国际竞争以及建设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,我们的人才队伍更加注重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,我们需要把目光瞄向青少年群体。那么如何加强青少年群体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?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科学普及其实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。一方面,要强调学校系统化、体系化和整体化的教育制度安排。另外,科学普及还要重视校外培养,以素养为导向培养青少年学习掌握科学方法、科学思想、科学精神。这两方面对于青少年群体是如出一辙的,特别是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,科学教育有了更大空间,可以发展更多更好的科学教育资源,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,因此这是现在急需的。
我认为首先要把“科技和教育怎么样能够协同,然后用来育人”这件事作为一个题目去进一步研究。因为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以学校教育为主,但是在校外,我们更多强调在科协或科技馆系统下组织大量科技活动。这两者有所偏重,学校更偏重教育,即科学教育本身;科协系统更强调通过举办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。那么如何实现同频共振?我认为我们站位需要更高一些,要实现校内外的资源整合,推动校外活动走进校园,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走到科技馆,参与到校外的科技活动当中去,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。双减政策实施之后,大家都在讨论科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。我认为这也是很好的一个机会,使得科协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,可以以科技馆为中心,开发出更多的科技活动资源。对于不同学校的科技老师,应该让他们得到培训,然后把这些资讯输送到学校的课后活动中去。这些举措重点还是在具体层面推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之间的联系,以此来实现同频共振。另外,我们在科学院有很多专家,他们也非常热心青少年的科学教育,而且拥有丰富的科普实践经验。我们也应该重视并加强青少年和科学家之间的联系,使得青少年能够走到科学家身边,拉近他们与科技前沿之间的距离,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精神,这些是我们从科技跟教育协同育人的层面上应该去做的探索。
相关推荐